【百廿征程 南雍回眸】笔墨南大——揭秘二源壁背后的故事
国以史明鉴,校以史明志。百廿荣光不负弦诵,百廿风雨作育英才。一代代南大人在延绵不绝的时间长河里,镌刻着光华璀璨的独特印记。
诚朴始先哲,励学启后贤。在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,南大官微特别推出“百廿征程 南雍回眸”专栏,带你一起回眸校史,感受源远流长的南雍底蕴,触摸旧时光里的不老传奇,读懂南大人的精气神。
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,矗立着一块印满时光记忆的“二源壁”。它一面刻着“两江师范学堂”,一面刻着“金陵大学堂”,分别代表南京大学的两个源头。
走进“二源壁”
两江师范学堂的名牌系一整块石材制成,书写字体为魏碑体,内填绛红色漆。
教职工宿舍
两江师范学堂的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。1901年,清政府试行“新政”,颁布《人才为政事之本》的兴学诏书,谕令各省督抚学政兴办各级学堂。三江师范学堂从1902年开始酝酿、筹备,1903年3月开办,着手聘请师资、建造学堂,1903年6月19日开学,由中日教习“互换知识”一年,1904年11月正式招生入学,在两年多的时间内,完成了创建工作。这是当时江苏的最高学府,也是“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”。迭经变革,更名为南京大学。
金陵大学的校牌一石一字,由五块石材组成,内似填金色漆。
金陵大学堂成立于1910年,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。1951年,金陵大学由政府接办,又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,改为公立金陵大学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,南京大学的工、农、师范等学院及相关系科独立,同时并入金陵大学的文、理学院,仍名南京大学。
在院系调整、二源汇流之后,南京大学各时期留存下来的校牌同时被校史馆珍藏,而这两块校名牌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,镶嵌在了二源壁上供后人瞻仰。
书法结缘:校名牌由同一人题写
事实上,早在院系调整前,两所学校便结下了缘分。风格相近的两块石牌其实由同一人题写——时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的李瑞清。他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。1910年2月,金陵大学堂校牌由其书写,嵌在当时位于干河沿(现金陵中学所在地)的金陵大学堂校门上。
李瑞清,1895年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曾任江宁提学使、两江师范学堂监督。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、美术家、书法家,近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和改革者。
为了改变师范学堂只有数、理、文史的分科学制,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首创图画手工科,设置了画室和手工工场,以利学生实际操作,提高技能。他亲自主授图画课,为我国造就了第一代美术师资。学堂通过生产劳动实践,促进了学生德、慧、术、智的全面发展。国画大师张大千、著名书法家胡小石、艺术教育家吕凤子皆出自李瑞清的门下。由此可见,自两江起,南京大学便重视美学,开展艺术教育、传承中华文化艺术源远流长。
李瑞清以“视教育若生命,学校若家庭,学生若子弟”为办学理念,着力培养“崇实务本”的学风。为办好教育,他亲赴日本考察,延聘师资,广建校舍,增设科目,添置设备,使学校面貌大变,声誉日隆。在他的悉心主持下,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。他提出的校训“嚼得菜根、做得大事”,至今仍然是南京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悠悠文脉,源远流长
两幅题字,记载着一段缘分,穿越漫长岁月,传承至今。值此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,让我们在瞻仰“二源壁”的同时,亲手书写“嚼得菜根,做得大事”,以书法纪念李瑞清先生,为百廿南大送上祝福吧。
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参与互动
精彩荐读
点击图片阅读:
今日雨水,邂逅南大之“梅”
点击图片阅读:
【征集】你眼中的“南大精神”是......
点击图片阅读:
向南而来!诚邀海外优青加盟南京大学!
策划:新闻中心
资料:新闻中心 南京大学档案馆
交互:新华网
编辑:蒋慧伶 张溪芸 杨若曦
美编:黄麒霖
审核:李鸿敏 徐泺燚 唐慧雯 彭桢
责编:高雅 佘静 齐琦